十二星座古代雅称介绍-十二星座的古代名字是什么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今年2月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人讲究多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9日专电(记者张丽娜)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哈达奇·刚说,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国北方一些旧俗,“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能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今天是阴历二月二,也叫“春龙节”,我国北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但据民俗专家介绍,今天除了剃头外,要吃的东西也很多,其中如今天有吃猪头肉的讲究,但很多人并不知道。
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春节过完了,腊月杀的猪肉也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要留在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才能吃。按照北方风俗,今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等;很多北京人也有在“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此外,“二月二”也有吃猪头肉的习俗
回答者: 天天都晴朗 - 秀才 三级 3-20 10:31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龙抬头 二月初二§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春饼
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邹城传统的峄山古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或者“春龙节”。 旧时二月二这天有许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仓,不公爹就婆婆娘”之说,有的地方则正相反,要把女儿接回娘家住几天,说说知心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也有的地方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叫“龙抬头”,并且一整天不推磨,怕压了龙头。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蜇。有的地方蒸馍馍,谓之“蒸龙蛋”,吃面条,谓之吃“龙须面”,吃饼,谓之吃“龙鳞饼”。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吃小米饭,因为面条是“龙须”,小米是“龙籽”,怕吃了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也在这天入学,谓之“占鳌头”,也有的将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帽子上,谓之“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
过去人们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抗活的长工开始上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习俗,大约有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求土地爷多多关照的意思。
说起二月二,跟龙抬头有关。有文记载,传说二月初二这天,龙神要从沉睡中醒来,人们焚香祭祀,祈求龙神抬头,春天来了,布云兴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又是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国的节令活动十分丰富,又设计安排相应的吃食。二月二这天,有的地方吃面条,称龙须面,烙饼叫龙麟,饺子又叫龙牙……都与龙身贴近。惟有天津,这天吃煎闷子,美其名煎龙麟。台湾有位女作家叫刘枋,写《吃的艺术》有天津菜专著称“烹大虾段、侉炖鱼、贴饽饽熬小鱼、炸蚂蚱、炒菜捞面、锅巴菜、煎闷子、煎饼馃子、包子”为天津菜。看起来很不全面,也失准确。细读了津门烹饪老前辈们 1977年编著的《天津菜谱》,冷、热、汤菜荟萃,竟多达 1117款,当然不包括锅巴菜、煎闷子等,那不过是天津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煎闷子为天津独具特色名吃,是确定无疑的。
闷子为淀粉熬制而成的“冻子”。优质的闷子应是用绿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煎闷子无须用油过多,否则难以煎成两面黄嘎。拌闷子的调料,用麻酱、醋、盐加适当的水搅好,放入蒜泥即可。吃煎闷子配烙大饼,薄饼就更妙了;再炒一盘鸡蛋,一盘青菜、绿豆菜、菠菜或俏上香干,都是爽口又清香的一顿美餐
古人认为,龙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职,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马、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可畅行于海、陆、空三界。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伏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故此,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龙,向龙乞求平安和兴旺,久面久之,龙便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百虫之长",是排灾祛凶的神物和吉祥兴旺的象征。
庆贺二月初二龙抬头,一般三天,从正月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初二为正日子。期间忌荤吃素三天,大部分村庄是请戏班子唱戏,也有个别村庄放焰火,恭送龙王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天,大人孩子要剃头理发,这一习俗叫做"剃龙头,主富贵"。多吃面食。如、:"吃了糖大饼,揭开龙皮日子甜;吃了龙顺面,米面满仓整一年"。忌动刀剪和针钱,怕伤了龙身,剪断龙脉,刺伤龙眼,。忌吃带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
我想,大部分的女性朋友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名媛吧?何为名媛呢?现今社会,名媛是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的雅称,这些女人经常出席一些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名媛可不是单纯指富家女,她们可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举手投足间都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时尚且优雅,这是没有几代世家之风的熏陶是没办法具有的。
下面,让我们跟着 张盛舒老师 一起从十二星座的角度来分析看看,哪些 星座 女生最具有名媛特质呢?
哪些星座女生最具有名媛特质?
第一名:天秤座女生
代表人物:妮基?希尔顿、万宝宝、张爱玲
论优雅,谁能比得过天秤;论时尚、艺术的品鉴力与敏锐度,谁能比得过天秤;谈吐高雅的素质与落落大方的社交能力也是她的拿手好戏。即便没有显赫的家世,平民的她也能如公主般从容优雅,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就易打入上流社交圈。
第二名: 金牛座女生
代表人物:孙芸芸、奥黛丽。赫本
懂得享受生活、崇尚高品质、品位也不赖是金牛座生活状态的写真,而这也是名媛们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再加上温文尔雅却不失庄重的性情,名媛做派立显。同样不容小觑的是她的精明能干,即便祖上无名,也能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创造出财富与名望。
。
第三名:处女座女生
代表人物:何超琼、赵欣瑜、胡婷婷
处女座的名媛特质都是体现在细节处,无论穿衣打扮,待人接物,都透着极致的细腻与精致。但她又是独立、自强的,有了家族的荫庇,自然能给家族锦上添花,没有家族的支撑,也能体现出自我价值,为自己也为家族争光。
第四名:巨蟹座女生
代表人物:关颖
即使家道败落,流落凡世尘俗,巨蟹座的名媛风范,仍会顽强地从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或许是一条精美的地毯,或许是一套精美的餐具。她的生活充满了温情、幽默和诗意,这反而是有些只注重穿戴时尚、奢华的名媛所学不来的骨子里的优雅。
第五名: 双鱼座女生
代表人物:奥利维亚·巴勒莫
能成为名媛除了要家里有钱或有名,当然还要自己极具修养与品位,暴发户式地作风,哪怕再有钱也不能称之为名媛。而双鱼天生就是一幅千金**的做派,温婉、浪漫、优雅,若家世不错,自然能跻身名媛之列,但若无家世,也只是无病自怜的娇娇女而已。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
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
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很多人都不相信星座,星座的异同是依据出生日期来界定的,这种感情永远都是内心深处藏匿的一角,星座的解释和中国的十二生肖也是有相似之处的,下面关于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的知识。
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1双鱼座VS处女座
土象处女座是美丽而精致的完美主义者,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把完美做到了极致,生活中的他们十分挑剔,甚至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和这样的人相处的'确很有难度;水象双鱼座善良浪漫,是个不折不扣的梦幻家,生活中的他们很容易把现实和梦幻混淆在一起。这样性格虽然差异极大,但都追求罗曼蒂克的两个人,却是最好的爱情组合。他们一个追求理想完美的爱情,一个追求梦幻浪漫的爱情,总体来讲两个星座渴求的都是一种纯粹的美好,对爱情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理解,当然一拍即合,默契十足啦。
巨蟹座VS狮子座
水象巨蟹座性格柔弱保守,是一个脾气随和缺乏主见的星座,生活中的他们非常顾家,对爱人充满了关心和体贴;火象狮子座性格强势,是一个气场强大的领导型人物,生活中的他们高高在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为人处事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两个星座性格上差异很大,人生观也大不相同,但这两个星座在爱情的世界里,却是完美的组合。生活中的两个人,在一起性格互补,互相弥补性格的不足,行动统一,言行一致,非常默契,可谓珠联璧合,天成佳偶。
金牛座VS天蝎座
土象星座和水象星座不适合谈恋爱,土象金牛座踏实稳健,是一个非常靠谱之星座,他们对待感情脚踏实地,为了爱,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高冷的水象天蝎座个不轻易表露感情的家伙,但是如果一旦动了真情,便会爱的刻骨铭心,感天动地。虽然金牛务实天蝎感性,但两个星座在感情上的观点却极为相似,彼此一旦遇上了,爱上了,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一场感人肺腑的爱情好剧。这两个星座之人,一个实在,一个深情,对爱情有着共同的理解和执着,生活中彼此相爱的两个人真的是无比默契,心有灵犀。
双子座VS射手座
风象星座和火象星座恋爱契合度较高,风象双子座思维敏捷,口才极佳,非常善变,生活中的他们常常一心二用,如鱼得水一般游弋于异性之间,因此落了个“花心大萝卜”的雅称;火象射手座性情洒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于爱情也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眼下拥有的主,也同样被人视为“花心”。就是这样两个“花心”星座,某一天相识了,相爱了,那真的是爱情奇迹,两个人可谓三观一致,意气相投,非常默契,对他们来说,爱与不爱都是缘分惹的祸,顺其自然一切安好。
白羊座VS水瓶座
火象白羊座精力充沛,做事主动,对待爱情也是主动出击型,在他们看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是靠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真爱来了,就要主动抓住,不能让机遇白白溜走;风象水瓶座懒散随性,是个有点懒惰和没有安全感的家伙,爱情来了,他们也不会倾力抓住,甚至有点躲闪。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旦相遇,彼此倾心,那么首先出击的必然是白羊座人,而貌似被动的水瓶座人,也是正中下怀,两个人可谓心灵相通,相识一笑,心领神会。
最有默契感的星座组合2月亮巨蟹座,与月亮或太阳落在天蝎,巨蟹,双鱼最合拍
这三个星座对情感都非常重视,而且感情细腻,敏感。他们靠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读懂彼此。他们互相理解,互相鼓励,默契感十足。
月亮处女座,与月亮或太阳落在摩羯座、金牛座配合会更好
他们会有一种好像在哪儿见过的熟悉感,他们都比较稳重,有规划的星座,为了自己的目标坚定努力。在相处中很有默契感,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月亮白羊座,与月亮或太阳落在狮子座、射手座最有默契感
他们之间会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都喜欢玩,喜欢热闹,在一起很容易玩得特别火热。
他们对于情感都比较直接,说话都是直来直往,矛盾都是摆在台面上说清楚,这种相处方式轻松愉快。
月亮水瓶座,与月亮或太阳落在天秤座,双子座配合得十分默契
他们的性格相同,互相理解,都喜欢交流沟通,会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也会给彼此一定的空间。
即使遇到问题也能互相理解帮助,他们的相处会非常的轻松、舒适、融洽。
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来历?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人们对于生肖有着独特的情感,十二生肖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以下看看十二个生肖是什么及相关资料。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1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鼠
鼠,十二生肖之一。鼠之所以排在生肖榜上的第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2、牛
牛,十二生肖之一,牛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二位。
3、虎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虎。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
4、兔
兔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四,对应地支中的卯。
5、龙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6、蛇
蛇,十二生肖之一,蛇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六位。
7、马
马,读mǎ,是十二生肖之一。马者,至健而不离地,地支的第七位,故午属马。在时间上表示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午时)。
8、羊
在中国文化中,羊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八位。
9、猴
猴子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它也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
10、鸡
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11、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十一位。
12、猪
猪是中国古代生肖属相中排第十二的生肖 亥是地支的十二位,就像自然数的12 。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2十二个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的起源: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 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每种动物用一个地支表示。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其实就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起源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十二个生肖是什么3十二星座分类
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酉狗、酉猪。
鼠咬天开于子夜,故子为鼠。
牛辟为牛辟之物,故牛辟为牛也。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杀,虎亦有杀,故寅属虎。卯日,日出时,阳本离体,而又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天时、地利、人和,正合龙行雨。巳时,值此时草茂,而蛇又得其所,巳时,蛇又归于洞中,故巳属蛇。午时,阳极而阴气不足。
马者,跑不踏地,阴也,故午属马。没吃过草的羊,也就没吃过羊。申时日落猿啼,且此时伸臂跳,故申为猴。月出为酉,月入为坎体,含金乌精精,故酉属鸡。夜晚降为戌时,狗正守夜,故戌属狗。在亥时,猪知道的东西不多,除了吃以外,所以亥属猪。
十二星座是什么?
有鼠,有耗子,有子神,有社君,有夜磨子,有鹿,有耗虫等等。
奶牛很丑。牲畜的异名是“土畜”。群臣奏,以国继黄帝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也。”牛牢(牢,即养畜之圈)大,故称牛为“大牢”。
虎,通常被称为兽中王。山君(《说文解字》注:“虎,山兽之君。”
于菟(读作屋途):这是楚国人对虎的称呼。(金陵)
大虫:晋干宝《搜神记》:“扶南王范寻在山间养虎,有罪者,投虎而不食,乃宥之。大山的名字叫大虫,也叫大灵。”
封使君:典出《太平御览述异记》。传说汉宣城太守封邵,有一天忽然变虎吃人,当地有民谣说:“不作封,生不生民,不食民”,使君,是百姓对太守的尊称。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憎恶。
十二生肖
传说月亮里有玉兔捣药,所以也叫月亮精,月亮德。远古时期的兔,也有“远见”的雅称。
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龙。在古代的文字中,“云龙”
蛇类、虫类只是一个别称,除此之外,人们还常把蛇雅称为“小龙”。
马匹别名:大马、母马驹、小马,还有“飞黄”的玉龙、八尺龙。
再如三国名将吕布坐的“赤兔”,一说便知是指马;张飞的马名“玉追”,唐玄宗的马名“玉骢”,宋仁宗的马名“玉逍遥”,唐魏王的爱马“八百哥”、宋仁宗的马名“衔蝉奴”等等。苏轼笔下有“红妆照日光流渊,下层玉龙吐清寒”(《韩干牧马图》)、“汉家将军一丈佛号,诏赐天池八尺龙”(《闻洮西捷报》),此玉龙八尺龙皆指马。
绵羊:膻根,根据文献记载,膻根即指绵羊。珍,卷娄,夏羊,白沙,嵩山君
古代典籍中,猴子的别名有禺、真、独、子等。马:广东话,大概和孙悟空有关吧。老虎,
鸡号别称鸡能出晓,故称“司晨”。夜时,司夜——俱是鸡鸣之雅。德禽兽——古人称鸡为“五德”。古代将鸡封号为酉日将军。
犬叫“犬”,古称狗,《诗·召南·野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天使也狂吠。”毛传:“犬也非礼相陵兮,狗也狂吠。”马瑞辰通释:“龙,盖田犬,狂吠之通名。”也被称为“豺舅”,《尔雅翼·释兽二》:“豺:又传狗者豺舅,遇豺狗,辄跪如拜。也叫“地羊”,西晋陆机,有狗名黄耳,为陆机传家书,故为狗的代称。也叫“韩卢”,是战国时期韩国善跑的黑狗。
猪是犬啊!也叫印忠、汤盎、黑面郎、黑爷等。古代称为豕,又称豕,豨,别称刚鱼。
鼠类
十二星座怎么样?
鼠类
鼠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以澄清清净为宜,最好能选择方便携带又能佩戴在表面的物品,这样能起到较好的防病防邪作用和震慑作用。
牛类
牛人随身携带的东西不宜太亮,因为太亮的东西比较吸引人,牛人就是比较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人,而不愿属鼠的人天生就比较不引人注意。
虎类
虎类应携带的物品最好是凉性的,也就是说,阴性的物品,因此,各种地热作用产生的玉石和珠宝都不适合虎类。但虎类也不适用于木器和水晶。
兔类
这一年属兔的人比较流年不利,太多的事情都发生在属兔的人身上,而且属兔的人还很有可能遭遇灵异事件,所以这一年带的东西要特别上心,我推荐玉器。
龙类
属龙人今年气场十足,还是顺风顺水,不过还是有小人在身边,想开运也不难,银器可以吸收属龙人身边的奸佞之气,帮助改变一些微不足道的运势。
蛇类
事实上,属蛇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坏运气,只是他们几乎都命格偏阴性,如果遇到性格偏阴性的人,会有一种排斥效应,而且会受其影响,所以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马属
在所有玉石中,猫眼石最圆润,也是最温和的,既不凉,又不太热,属于比暖玉更适合人体体温的宝石,除此之外,猫眼石还能起到隐逸作用,帮助属马人。
绵羊
属于羊群的人今年上半年会比较小,一般都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伤病,所幸下半年身体健康,一帆风顺,命格中还隐隐有宏图大展之相,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财运也不错。
猴类
属猴人要保持稳定,保持稳定,保持稳定。总之就是一个稳定的词。由于属猴的人总是稳操胜券,而今年的运势和命格,又格外需要稳重加持,所以千万要当心。
鸡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葡萄石,但这种宝石在欧洲中古时期是经常戴在主教的权杖上的,看起来贵气十足,而且能很好地净化自己的气场。
犬类
金子。对的,大家都看到了金子,细心的朋友也许会问,我前面没有说过金子的开运效果不如白银好吗?事实上那是因为金的辟邪效果不如银,光是旺财还是金的效果更好。
猪
白色骨髓最多产于印尼的白玉髓,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是对属猪人今年事业运势有影响,因此建议属猪人特别是属猪商人,今年可佩戴白玉髓开运吉祥物。
春龙节的风俗
农历二月初二日,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也叫龙抬头。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扩展资料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说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
在中国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以下是我整理的春龙节的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龙节的风俗 篇1春龙节的风俗
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各地龙抬头节的民俗活动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春龙节的风俗 篇2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恐怕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不知道。二月初二快到了,我来说说“春龙节”及其习俗。
一、“春龙节”的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叫“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说起“二月二龙抬头”,还与我国古代天文学有关。据专家讲,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且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在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慢慢来到人间,雨水也多起来。从此,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是人们祈龙赐福,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春龙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人间皇帝是真龙天子,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而唐朝皇后武则天居然当了皇帝,成何体统,于是玉皇大帝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于是中原大地饿殍遍野,鬼哭狼嚎。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百姓无辜遭难,便违抗玉帝旨意,向人间降了一场倾盆大雨。玉皇大帝得知后,便把司水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还在山上立碑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感谢龙王的救命之恩,千方百计想法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之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且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此时龙王抬头一看,原来是百姓在设法救它,于是便向玉皇大帝呼喊:“金豆开花了,您快把我放出去吧!”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子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每到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称“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
二、“春龙节”习俗
二月初二早晨,农家人起来后,找来长竿敲击房梁,这叫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龙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二月初二这天,人们还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及时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二月二,还要吃面条、春饼、玉米花、猪头肉等,各地吃法虽然不同,但都与龙有关,普遍在食品名称上加“龙”字,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是其中之一。宋代“仇池笔记”中记录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一盘“蒸猪头”,并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为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由此看起来,猪头肉不但是一道佳肴,而且还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是礼仪之邦,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很多,如今有的忘却,有些节日观念淡薄甚至现代人也不怎么过了。不过,现在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再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还有三种吃法: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在“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享受。
中国有哪些道教名山?
阴历二月二,就是龙抬头
2009年2月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人讲究多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哈达奇·刚说,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国北方一些旧俗,“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能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道家名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
东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西岳华山
华山(Mount Hua),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南岳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衡山的命名,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衡山是上古时期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两颗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台寺金刚舍利塔中。
北岳恒山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中岳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属伏牛山系?[2]?。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江苏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风景区于198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批准为省甲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这里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抗日根据地,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
茅山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九霄万福宫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与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辉。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